秋怀二首
黄庭坚〔宋代〕
秋阴细细压茅堂,吟虫啾啾昨簹凉。
雨开芭蕉新间旧,风撼篔簹宫应商。
砧声已急不可缓,檐角既短难为长。
狐裘断缝弃墙角,岂念晏岁多繁霜。
茅堂索索秋风发,行遶空庭紫苔滑。
蛙号池上晚来雨,鹊转南枝簹深月。
翻手覆手不可期,一死一生交道绝。
湖水无端浸白云,故人书断孤鸿没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细细的秋日阴云,却沉重地压在茅草堂上,昨夜变凉的天气,使得秋虫不停地啾啾吟唱。
芭蕉在雨中开放,新叶和旧叶相间着;风力巨大不断撼动着竹子,竹声如同宫商之乐。
捣衣声音四起,赶制新衣已是急切不可缓和,秋日渐短,照射在屋檐形成的影子也渐渐变短了。
御寒的狐裘早已破烂不堪丢弃在墙角,哪里还会想着寒冷的冬日会遭遇诸多霜雪。
茅屋上的茅草被风吹得发出嗦嗦的声音;独自在空无人影的庭院绕行,那雨后的青苔脚踩上去时十分滑。
晚上秋雨又至,池塘水涨,蛙声一片;雨后寒月初升,乌鹊也因栖息不安而转向朝南的树枝。
想那世上的交情淡薄,
赏析
作此组诗时作者任职于国子监。国子监职务清闲,作者能读书自遣。他当时还未卷入新旧党斗争,处境比较单纯,所以诗篇虽带有感慨,但在他的作品中情调还是比较闲淡的,不像后来的作品那样有着更多的郁勃不平之气。可是从形式上看,却又颇为特殊:它是两首七言古诗,而第一首八句,押平韵,中间两联对偶,很像七言律诗;第二首押仄韵,比较不像,惟八句中次联对偶,第三联接近对偶,也带律味。第一首作律诗看,句中拗字出入不大,主要是联与联相“粘”的平仄不合规律。作者大部分律诗,多求音节近古;这两首古诗,形式上却近律诗。
第一首,前六句写“秋”,后两句写怀。起句“秋阴细细压茅堂”,写秋阴透入屋里。“
简析
《秋怀二首》是一组七言古诗,这组诗以秋日景象为描摹对象,在平淡的景物描写中,表现诗人处境的凄清、寂寞。第一首诗前六句写“秋”,后两句写“怀”,将“怀”归于轻视物质上的困难,归于洒脱,兼具理趣和深情;第二首诗前四句写“秋”,后四句写“怀”,将“怀”归于重视别离中的友谊,归于绵邈,兼具理趣和深情。全诗形式特殊,古体、律体相间,使该诗具有曲折的一面,体现出诗人独特的匠心。
创作背景
这组诗,翁方纲校刊的《山谷诗全集》据旧本收在《外集补遗》中,下注“熙宁八年(指1075年)北京作”。公元1075年,作者三十一岁,宋代的北京即今河北大名,当时作者在那里任国子监教授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《宋诗鉴赏辞典》.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年12月版,第605-607页
黄庭坚
黄庭坚(1045-1105),字鲁直,号山谷道人,晚号涪翁,洪州分宁(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)人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,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,与杜甫、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“一祖三宗”(黄庭坚为其中一宗)之称。与张耒、晁补之、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,合称为“苏门四学士”。生前与苏轼齐名,世称“苏黄”。著有《山谷词》,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,为“宋四家”之一。 2547篇诗文 558条名句
清平乐·村居
辛弃疾〔宋代〕
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。醉里吴音相媚好,白发谁家翁媪?
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最喜小儿亡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(亡 同:无)
少年游·朝云漠漠散轻丝
周邦彦〔宋代〕
朝云漠漠散轻丝。楼阁淡春姿。柳泣花啼,九街泥重,门外燕飞迟。
而今丽日明金屋,春色在桃枝。不似当时,小桥冲雨,幽恨两人知。(小桥 一作:小楼)
书戴嵩画牛
苏轼〔宋代〕
蜀中有杜处士 ,好书画,所宝以百数。有戴嵩《牛》一轴,尤所爱,锦囊玉轴,常以自随。
一日曝书画,有一牧童见之,拊掌大笑,曰:“此画斗牛也。牛斗,力在角,尾搐入两股间,今乃掉尾而斗,谬矣。”处士笑而然之。古语有云:“耕当问奴,织当问婢。”不可改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