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文
金宣宗兴定四年六月,游玉华谷,经过少姨庙,在墙壁上看到古仙词,和雷渊、李献能一起理解词中的意思,依词另创作仙人词,现将原词记载下来。墙壁上又写有:知音不用舍不得留下字迹。
远离尘世的地方有宫殿,就想现在广博浩大的玉华谷。什么时候鸑鷟相伴,进入太虚遨游。仔细看古仙词“元鼎”两句,好像是说那么大秦地,能像汉武帝见到希望路了一样的人很少了。因刮风下雨损坏了墙壁,使得古仙词的字体失去了原来的风采。
试问古仙词的作者,因什么事,愧对刘虞?知音确定在什么时候?“知音者无惜留迹”又是为谁留的?世外是政治清明,天下太平,世上是纷纷扰扰,我也厌倦了人世间的烦恼。潇
该词作于金宣宗兴定四年(1220)六月,当时元好问三十一岁。金末元初道教盛行。中原嵩山不仅是佛教禅宗祖庭,也是道教仙窟所在。作者和朋友一起游嵩山玉华谷时,在少姨庙的墙壁上发现一首词,原词因时间久长,风雨剥蚀,已依稀难辨了。经三人重新洗涤,方能卒读。读后揣摸仙人词意,附会成了该词。
参考资料:完善
该词前两句化用古仙词中的“梦入云山宫阙幽,鹫鹭同侣鸳风流”句,提笔自然,行文浩荡,把读者带到一个虚无缥缈的美丽梦境。接下来“细看诗中元鼎,似道区区东井,冠带事昆丘”,具体地引领着,一步一步去领会古仙词的意境。“坏壁涴风雨,醉墨失蛟虬”,视角一转,由古仙词的意境转换到现实。
面对古人的遗迹,犹如面对古人。词人在临了一幅不知作者的作品时,追寻猜测作者的心境及心事,崇古并不拟古。有的时候是好奇,有的时候不过是同情或者景仰罢了,总要寄托自己的情思的。古词里有“只应惭愧刘幽州”句,词人便作了到底仙人为何惭愧这个设疑,也是针对词人自己的。想起刘幽州的业绩,有哪个有抱负却无能用世的
关中风土完厚,人质直而尚义,风声习气,歌谣慷慨,且有秦汉之旧。至于山川之胜,游观之富,天下莫与为比。故有四方之志者,多乐居焉。
予年二十许时,侍先人官略阳,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。时纨绮气未除,沉涵酒间。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。长大来,与秦人游益多,知秦中事益熟,每闻谈周、汉都邑,及蓝田、鄠、杜间风物,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。二三君多秦人,与余游,道相合而意相得也。常约近南山,寻一牛田,营五亩之宅,如举子结夏课时,聚书深读,时时酿酒为具,从宾客游,伸眉高谈,脱屣世事,览山川之胜概,考前世之遗迹,庶几乎不负古人者。然予以家在嵩前,暑途千里,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。清秋扬鞭,先我就道,矫首西望,长吁青云。
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、大官、高赀、华屋,皆众人所必争,而造物者之所甚靳,有不可得者。若夫闲居之乐,澹乎其无味,漠乎其无所得。盖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,人何所争,而造物者亦何靳耶?行矣诸君,明年春风,待我于辋川之上矣。